tags: 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/概念
pages: 014
气一元论,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,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。
精气学说是气一元论的早期概念。精的概念,首见于《老子·二十一章》
:“道之为物……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”所谓道,即气,气是物质,精是气的精华。精、精气、气的内涵基本相同,是古代先贤在探索宇宙起源的过程中,形成的不同概念。精气学说以气(精气)为世界万物的本原,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,形成了气一元论的雏形。《管子》《易传·系辞上》《吕氏春秋》《淮南子》
及《论衡》
也有精或精气的记叙。成书于这一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《内经》
,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领域的时代,因此,中医学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。
精是构成万物本原的思想,源于“水地说”。古人观察到自然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,并依靠水、地的滋养而成长,把水地视为万物生成之本源。如《管子·水地》
说:“地者,万物之本原,诸生之根苑也。”人类自身的繁衍,也是由液态的生殖之精结合而成,亦可说是水凝聚而成。如《管子·水地》
说:“人,水也。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。”然而,水地以及精都是有形的物质,以其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,与“有生于无”《道德经·四十章》
的哲学命题相违背。于是,无形之气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较好地诠释了这一命题。精气概念最早产生于杂家《管子》
。《管子·内业》
云:“精也者,气之精者也。”此时,“精”是指气中的精华、精粹,以后人们逐渐把“精”与“气”合称为“精气”。
两汉时期,“元气”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兴起,精气学说逐渐为元气学说所同化。以东汉时期著名哲学家王充的“元气学说”为代表,将化生天地万物本原的气称之为“元气”,认为“元气未分,混沌为一”“天地,合气之自然也”《论衡·谈天》
,“天地合气,万物自生”《论衡·自然》
。同时期的中医学著作《难经》
受到古代哲学的影响,第一次使用“原(元)气”的概念,以此为人之生命的根本并将“元气”作为人生命之根本。
后世关于气的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,如宋·张载《正蒙》
等著作,提出“太虚即气”的学说,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,气的聚散变化,是形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原因。明清之际,方以智、顾炎武、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,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。
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《内经》
汲取了气一元论思想,把气看作宇宙的本原,天地万物皆以气为始基。气的聚合变化产生有形的万物,人亦不例外,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
说:“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。”以气说明生命的本质,以气的运动变化阐释人体生命活动,以及疾病的发生和诊断治疗,从而构建中医学气的理论。其后,历代医家言必称气,如李东垣论“胃气”,汪机论“营卫之气”,喻昌论“大气”,吴又可论“戾气”,黄元御论“中气”等,使气的理论不断发展,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临床实践。